红楚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9|回复: 0

人民日报重磅发布:只有这种口罩可以防疫!赶紧自查.....

[复制链接]

1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3-1-1 18: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戴的口罩
真的具有防疫功能吗?
市面上的印花染色口罩能放心戴吗?
挑选口罩应该注意什么?





判断一个口罩是否具有防疫功能
最关键的一点是
看编码!



真正能达到防疫要求的只有这五种编码:
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2010)医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 0969-2013)日常防护型口罩(GB/T 32610-2016)儿童口罩(GB/T 38880-2020)



没有标注以上编码的口罩都没有达到防疫标准国家对民用口罩的染色印花相关质量也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口罩内外层色牢度不得低于三级以防止染料脱落对人体脸部皮肤造成的不适
快检查一下你买的口罩是否符合防疫要求吧!
疫情防控措施调整,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现在出门忘戴口罩,就像裸奔一样。”疫情下,口罩已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坚持戴口罩有人还会被感染?戴口罩是否有用取决于多种因素。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盘点一下戴口罩的常见错误,让你的口罩发挥真正的防护作用。
7种情况务必更换口罩通常情况下,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新使用。
“超期服役”将使口罩的防护效能大大降低。

  • 若在高危场合使用,或与病人接触后,口罩使用一次后必须丢弃;
  • 但在日常生活中,如公园、马路、人流相对稀疏的公共场所佩戴后,可将口罩摘下,置于通风环境自然晾干后继续使用。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更换口罩:
1. 口罩受潮时;2. 口罩内有异味时;
3. 呼吸阻力明显增加时;
4. 口罩有破损或损坏时;
5. 口罩与面部无法密合时;
6. 口罩受污染(如染有血渍或飞沫等异物时);
7. 曾使用于隔离病房或与病患接触。
专家提醒,医用防护口罩,如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都可以有效阻挡新冠病毒的入侵,但普通的布口罩几乎没用。所以大家要选对口罩。
在露天通风良好,无人员聚集且自己未生病时(与他人距离至少2米以上),可以不戴口罩,而在其他公共场合要规范佩戴。
如果佩戴时间长感到不舒服,最好的办法是及时离开,缩短停留时间。
5种做法让口罩“失效”
即使是新口罩,也要讲究佩戴方式。如果戴口罩的方式错了,非但起不到防护效果,还可能因此致病。下面这5种做法会让您的口罩“失效”。
01 口罩拉到下巴、挂在胳膊上
口罩戴得久了,不少人习惯把口罩拉到下巴处,露出口鼻,特别是逛商场、就餐时。
疫情期间,环境中可能有悬浮的病毒。脖子和下巴是病毒暴露区域,将口罩拉到下巴,口罩内层会受到污染,将口罩戴回口鼻时,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


还有些人把口罩套在胳膊上,需要时再重新佩戴,这样也不可取。
肢体活动时,有可能无意中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且手臂活动范围更大,口罩里层容易沾染到灰尘和细菌,反而起不到防护作用;重新佩戴时,更容易被感染。
02 没有完全贴合面部
口罩和脸之间留有缝隙,人在呼吸时,气流会流向缝隙。
日本MBS电视台这档节目让一位女士戴口罩,不贴合面部。医生使用特殊设备,测量口罩外侧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多大几率从缝隙进入口罩内侧。


测试发现,外部细菌泄漏率达到100%。也就是说,口罩与人脸留有缝隙,会严重降低口罩的过滤作用。
正确做法:戴口罩时按一按鼻子,贴合整个脸部。佩戴口罩必须遮住全部口鼻,金属条紧贴鼻梁,上端在眼眶下面,下端覆盖下颌。


03 摘口罩时碰到口罩外侧
我们通过口罩阻挡了飞沫,如果用手直接从外摘下,相当于打开了接触传播的通道。
手可能会被口罩外侧污染,如果再忘记洗手,去摸鼻子揉眼睛,病毒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人体。
正确摘口罩的方法是通过挂绳取下,摘完口罩要洗手,没有洗手条件时最好先不摘口罩。


▲图片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
04 口罩戴反了
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一般有三层,外层阻水,中层阻隔微粒,内层吸湿。
如果口罩戴反,阻水的外层朝内。呼出的水蒸气无法透过,戴一会儿口罩湿了,就丧失了阻挡作用。
05 口罩用酒精喷洒
将口罩高温蒸煮,或是用大量酒精喷洒,看起来像是消毒,其实这些方式专家都不认可,反而会浪费口罩。
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表示,口罩能防护病毒,是因为病毒会伴随液体飞沫形成小颗粒,附在口罩上。
用酒精喷洒口罩表面,酒精挥发时会将里面的水分一起带走,再使用时,被分离出来的病毒有可能被吸入。
因此,朋友们,口罩该换就换。佩戴口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千万别让口罩成摆设。
来源:央视新闻、@央视网快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4-9 02:25 , Processed in 0.0821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