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楚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0|回复: 0

瘢痕的研究历史悠久,但突出进展仍是近40年【蔡教授瘢痕 ...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1-18 18: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瘢痕的防治及其发生机理均进行了长期研究,发明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力的推动了瘢痕防治水平的提高,为人类瘢痕的防治做出了卓越贡献。但至今为止,由于瘢痕发生机制的复杂性,人类尚不能很好的控制创面愈合的结果,尚不能消除不理想瘢痕的发生。
我国在古代瘢痕的治疗上,主要是中药各种方剂的应用,并没有或少有手术等其他治疗方法。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多用局部形态特征,如明代《证治准绳·疡医》称之为黄瓜痈,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肉龟”,近代名医赵炳南据本病与刀伤关系密切,命名为“锯痕症”。
我国现代对瘢痕的防治主要始于两次世界大战后,在1914年、1939年开始的两次世界大战及1950年开始的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均造成无数颜面器官损伤、肢体残废、形态与功能遭受严重毁损的伤员,迫切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投入修复与重建的整形外科手术治疗中,从此从事创面愈合和瘢痕防治的专业队伍迅速增长壮大,丰富的临床实践促进了瘢痕防治水平的提高,名家辈出,不少有关瘢痕防治的专著出版。自1978年至今近四十年来,瘢痕的防治研究得到了较大、较快发展。
第一阶段是1978年—1998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不少整形外科和烧伤外科专家注重总结瘢痕防治方面经验,并撰文交流经验,发表了数百篇瘢痕研究的论文,出版了多部含有瘢痕防治的整形外科专著,并有一部瘢痕学专业著作问世,对瘢痕的修复不再局限于功能的修复,同时注重外观的改善,推动了瘢痕组织的修复方法呈现多样化、系统化,有力的促进了瘢痕防治水平的提高。
如1979年张涤生在印度举行的亚非手外科大会上宣读论文《手部晚期烧伤畸形507例分析和8点方法改进》,同年其主编的《整复外科学》出版,1982年张涤生等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了《713例烧伤瘢痕的治疗经验》,是有关烧伤瘢痕治疗较早的文献。1983年王大枚主编出版了《成形外科学讲座》(头颈部),1985年杨之骏、许伟石、史济湘主编出版了《烧伤治疗(第二版)》,1986年朱洪荫主编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整形外科学》,1988年宋儒耀主编出版了《手部外伤的整形外科治疗》, 1989年汪良能主编了《整形外科学》、史济湘出版了《烧伤医学在中国》、方之杨等主编出版了《烧伤理论与实践》,1990年宋儒耀、方彰林主编出版了《美容整形外科学》,王树寰主编出版了《手外科学》,1991年艾玉峰、鲁开化主编出版了《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1992年高学书主编出版了《烧伤整形再造外科学》, 1993年常致德、张明良、孙永华等主编出版了《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1996年黎鳌等主编出版了《手术学全集:整形与烧伤外科卷》, 1997年付小兵、王德文主编出版了《创伤修复基础》,1998年王正国主编出版了《创伤愈合与组织修复》等,这些资料均有内容较详细介绍了有关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的机制和防治问题,成为瘢痕防治的重要参考资料。1998年,蔡景龙、张宗学主编的《现代瘢痕治疗学》,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国内第一部瘢痕学专著,填补了我国在瘢痕研究和治疗方面缺少专著的空白,在该书出版后的4年时间里,二次印刷达7000册,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2001年度被评为中国高校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这一时期,瘢痕研究的重要进展是:
①皮片移植术和皮瓣移植术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瘢痕表皮回植治疗皮肤烧伤后瘢痕增生、微粒皮移植、自体上皮异体真皮混合皮浆移植、异体真皮耕耘播种自体皮肤细胞、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薄皮片移植、对较为局限的早期严重烧伤开展了早期切痂大张自体皮片移植, 特别是早期切痂一期皮瓣、轴型皮瓣、肌皮瓣修复等整形外科技术;皮瓣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首先由轴型皮瓣与显微外科技术相结合派生出游离皮瓣,除游离皮瓣外,肌皮瓣、筋膜皮瓣、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的相继引进,复合皮瓣、组合皮瓣、预构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以及逆行皮瓣等的设计与实践,非生理性皮瓣的静脉皮瓣、静脉动脉化皮瓣等得到研究,使临床治疗手段大为丰富,为瘢痕治疗增添了重要的方法。
②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开始在我国得到应用和普及。
③瘢痕疙瘩的研究受到重视,出现了应用多种药物联合注射、手术与注射药物联合治疗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等多种综合治疗方法。
④有关瘢痕癌的研究报道较多。
⑤各部位的瘢痕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一时期外科学的专家们比较注重各部位瘢痕的特点认识和治疗方法总结,除对皮肤瘢痕研究外,有关专业的学者对脊柱瘢痕、食管瘢痕、子宫瘢痕等也进行了较多研究。
⑥瘢痕的非手术治疗,如冷冻、放射、加压、激光及物理康复等方法得到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⑦瘢痕的基础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如烧伤后皮肤瘢痕增生与挛缩的组织学及生化基础、人体瘢痕组织中的自由基检测、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和生长动力学的研究、创伤愈合与有关细胞生长因子、肿瘤抑制基因rb和p53在瘢痕瘤发生中的作用、胚胎无瘢痕修复机制的研究、增生性瘢痕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等。
第二阶段是1998年—至今,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瘢痕修复后的功能和外观的要求更高,推动了我国对瘢痕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发展迅速,参与瘢痕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专业队伍更加壮大,出版了多部瘢痕研究的专著和大量的研究文献,瘢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获得了较大进展。
如2000年8月鲍卫汉将瘢痕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及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与评价,汇集于其主编的由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瘢痕学》,同年刘文阁、李素娟主编出版了《瘢痕预防治疗学》;2003年李荟元、鲁开化、郭树忠在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主编出版了《新编瘢痕学》;2008年蔡景龙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出版了《现代瘢痕学》第2版;2015年3月蔡景龙教授主编,鲁开化教授、李世荣教授及高景恒教授主审,60余位热心于瘢痕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瘢痕整形美容外科学》,在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王炜、张志愿、高景恒、艾玉峰和吴溯帆教授担任总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整形外科巨著《整形美容外科学全书》中的第12分册,能够根据及时的全面的反映出瘢痕研究相关基础知识的最新理论和发展动向、成熟的和最新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措施,实现瘢痕治疗经典方法与先进性经验的完美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及国际上瘢痕整形美容水平的提高,为这一时期瘢痕学方面的主要专著(图1)。



中国瘢痕学方面的的六部专著实照

这一时期,瘢痕研究的突出进展是:
①瘢痕的防治研究与损伤修复密切结合, 涌现出了一批热衷于损伤修复与瘢痕防治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如2015年6月由蔡景龙教授在北京承办的《中国医师协会第五届全国瘢痕整形与创面修复学术研讨会》和2015年12月谭军教授在长沙承办的《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大会》参会人数均过千人,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瘢痕亚专业委员会每季度举办一次全国性瘢痕整形美容讲习班,2015年8月昆明吴氏嘉美美容医院举办了云南瘢痕整形美容高峰论坛等,说明有关瘢痕的研究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重视,瘢痕成为众多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
目前,国内外广大医师,参与瘢痕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尤其是整形外科和烧伤外科医师对皮肤瘢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广大瘢痕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有关瘢痕防治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进展!
②广泛开展了病理性瘢痕发生机制的探讨,从细胞学水平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和遗传机制的探讨,如2007年陆树良等提出了瘢痕形成机制的真皮“模板缺损"学说, 2009年蔡景龙提出了瘢痕疙瘩发生的肿瘤源性学说
③对瘢痕的临床治疗注重综合方法和动态疗法, 逐渐形成了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结合其他方法的综合疗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单纯切除缝合、分次切除缝合、切除改形、局部切除皮瓣转移修复、瘢痕切除植皮术、皮肤扩张术、皮瓣转移血管显微吻合术、毛发移植再造修饰及纹身遮瑕术。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瘢痕内药物注射治疗、放射治疗、加压治疗、外用药物治疗、硅凝胶制品应用、激光治疗及物理康复综合治疗。鉴于目前对瘢痕的基础研究尚无突破性的进展,临床防治尚无理想的方案,根据目前对瘢痕形成机理和发展过程的认识,蔡景龙2002年提出了瘢痕防治动态综合疗法这一治疗策略,以达到瘢痕较好的治疗效果,经过二十年临床验证证明这一认识是正确的、可行的,并成为瘢痕防治总的策略,较好的引导了瘢痕行业的发展。








④瘢痕研究学术团体日益壮大。2011年5月7日在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李世荣会长及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下,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瘢痕专业委员会在四川成都明悦大酒店正式成立,这是我国医学领域瘢痕研究的第一个学术性组织,已经举办了5次全国性瘢痕整形美容专题研讨会,在促进我国瘢痕防治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在上海成立了创面与瘢痕学组,2015年12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成立大会在长沙召开,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美容医学专业委员会瘢痕整形美容专家委员会成立,研究瘢痕的学术组织日益壮大。
⑤目前参与瘢痕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获得的成果越来越多,关注瘢痕防治的人员越来越多,有关瘢痕防治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激光、放射、瘢痕内药物注射和自体脂肪移植等新方法、新设备不断涌现,掀起了瘢痕防治高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4-17 15:34 , Processed in 0.0960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