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楚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6|回复: 0

中医到底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1-19 13: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学硕士,我在知乎经常刷到以下问题:
想学中医不知道怎么入门?
中医学专业毕业后的发展怎么样?
中医如何看待新冠?有治疗作用吗?
如何看待“中医不科学,中医是巫术”这一类问题?
今天正好有时间给大家整理一下思路,相信看完一定让你有所收获。
对于上述的若干问题,其核心、或者主要对象就是——中医
而要想正确认识中医,学好中医,用好中医,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中医到底是什么?
目前很多人对于中医是什么?都是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
说懂是因为,大家心里面对中医都有个大概的印象,比如年纪大、坐门诊、把脉开中药,不开抽血和检查等
说不懂是因为,大家知道的不多,不了解完整的学中医以及运用中医的具体流程,不知道中医究竟是什么?学习内容有哪些?学了中医之后能干嘛?中医如何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以下便开始我给你的中医介绍
中医,是一种医学,是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认识疾病、认识人体、认识药物的一种理论。
(题外话:当然,有人总喜欢拿传统医学或者现代医学说事,却把重点只放在了“传统”和“现代”上)。
这里必须讲清楚,中医的这种认识疾病、人体和药物的方式,和大部分在现代生理病理药理知识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的认识,是大不一样的。
不一样,不代表着不对。如果你对跨省、跨国、跨种族的生活方式能够很好的理解接受的话,这一点应该很清楚,人和事物都是多元性的,并不是只有一种认识角度,一种解释。
首先讲对疾病的认识
现代的你,可能觉得基因遗传、免疫力下降、病原体感染等,是得病的原因。
中医其实也就是换了一种说法,认为先天因素、饮食情志、外邪侵犯、劳欲过度等,是得病的原因。
但是对于病因的具体考究,两者却有不同
现代病因都是有实物支撑的,比如可以测定的基因序列、抽血可以看到的补体系统、淋巴细胞、可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菌、病毒等。
而中医讲的先天因素,肾气、肾精等;人体正气、六淫邪气、疫毒等,都是找不到实物支撑的。
这里呢,也是很多人诟病中医的点,比如正气、阴阳、五行等,是虚、大、空的概念、甚至是:假!骗!
在此也必须做出一个解释,因为有了接下来这个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医学以前,人们生病了,出现了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大家需要一种解释,也需要尝试各种缓解或者治疗的方法。最开始肯定是有巫医的,认为是神明的降罪、惩罚之类的。但同时期或者说再此以后,也有人尝试解释这一类现象,并开始总结规律。比如,把身体健壮、语声响亮、行动有力、反应迅捷等认为是正气存内的一种表现,同时取类比象,把自然界中容易导致人体腠理(皮肤毛孔)疏松开张、易袭头面、项背、善动且游走不定的这一类邪气,称之为“风邪”;把容易导致人体出现畏寒怕冷、呕吐清水、下利清谷(食物)、得温痛减等这一类邪气,总结为“寒邪”。当然,还有“暑邪”“湿邪”“火邪”、“燥邪”“疫毒”等。人们发现,自然界外邪太强,会导致人得病。于是人们开始找办法,草本植物、动物内脏、针灸砭石等各类,去作用于人体。实践中逐渐发现,某一类东西,能治疗“风邪”的症状,能够很好的疏风解表,能行能散,于是把这一类称为“辛味药”。同理还有,酸味药、苦为药、甘味药、咸味药。(这里必须提个小解释,酸苦甘辛咸,可不是现代认为的,依据味道上的不同来区分的,比如,我们讲具有补益、和缓止痛之效的称为“甘味药”,而不是把味甜的称为“甘味药”。当然,大部分药,会有相应的味道,比如甘、苦、咸等,但由于药物来源、制备工艺等的不同,最好还是依据其底层逻辑,也就是作用功效来区分,究竟是属于哪一类药物)。
后面, 人们也发现,正气不足的人更加容易外感邪气,所以我们除了驱邪,还得扶正气。
这时候,我们就得需要认识人体自身
于是开始逐渐有了脏腑、经络等学说
比如,我们把主气、司呼吸,呼清降浊的脏腑成为”肺”,位于上焦。
(这里又有一个小问题需要解释,我们并不是把人体解剖了之后,看到的左二叶、右三叶的器官叫做“肺”,随着后面朝代解剖的修正,以及符合西方解剖学的“lung”,于是翻译为中文对应的“肺”。所以中医的“肺脏”,和现代认识的、可以影像学看到的实物“肺”,并不是完全相等的一个肺)。
中医讲,肺气充沛,则可以行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如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等,其中“肃降”中,就包括清除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其洁净和通畅。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咳嗽、咽痛、比赛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中医多认为与肺有关,当然这时候并不是说,就直接认定是肺气不足,直接补肺气就完事。
前面已经说了,正气足的时候,外邪过盛也会治病,对于外邪偏盛,我们仍要驱邪为主。
但如果出现了言语声低、咳嗽无力、呼吸困难等,确实可以考虑是肺气不足,扶正+驱邪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实践中人们发现有一类药物,使用之后,可以改善症状,帮助人体恢复正常的状态
根据上面提到过的定义,我们可以把这一类具有补益效果的药物,归属为“甘味药”。
所以,中医治病浅显可理解为:第一,根据症状明确病因分类,外邪太盛还是正气不足,第二,依据经验选择治疗药物。
写至此处,大致的讲解了中医对于疾病、人体和药物的认识,那接下来我们结合现在的热门话题来实际演练
中医如何看待新冠?
首先,我们仍然需要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这个是帮助我们获取患者病情资料的方法。
获取资料之后,我们需要将其辨证,当然前面我只讲了病性辨证中的六淫辨证
中医发展了这么久,而且地域不同,交通书写也不便等多种因素,产生了很多种辨证方法
如,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脏腑(病位)辨证、病性辨证(六淫、情志内伤、劳伤、气血津液)等
各个辨证之间虽然说法不一样,但内容并不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说,一个人得了新冠,出现了畏寒发热、鼻赛流涕
根据八纲辨证,我们可以说这是表实证
根据脏腑辨证,我们可以说这是病位在肺
根据病性辨证,我们可以说这是为风寒邪气
病性结合脏腑(病位)辨证,我们一般说是风寒束肺证
每一种辨证,对应一种治法,治法名称可以不一样,但都是人的证,认识人体的角度不同而已
总的来说,一个人得病,从认识角度不一样,可以分为不同的证型
用的中药,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也不一样。因为药物除了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同、还有寒热温凉四气、和升降浮沉等药性趋向的不同。
同一种药物也可以既属于辛味,能行能散,也可以属于热类,能温里散寒。也可以属于升类,能向上发泄。
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目前各类专家的意见不同,因为得到的病情资料不一样,认识角度不一样,药物分类不一样。
以及解释了为什么千人一方的中成药制剂,如连花清瘟等,为什么没效,因为每个人的证型不一样,感染之后所处的疾病阶段不一样。
因为疾病发展是有过程的,中间是有变化的,不是一直寒到底,一直热到底的。
好了,实际演练讲完了,到目前为止,相信大家对于中医的认识应该有所增进,比如中医如何认识疾病、认识人体、认识药物。
中医必然有其局限性,脱离了实物的概念,必然难以广为流传和被大家理解。但是中医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它的角度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把一类相似表现的事物归为一类,注重整体调控。
目前对于身有不适,而西医实验室、影像学指标正常的患者,其认识角度覆盖到了西医未曾认识到的地方,临床疗效也确实补充了现代西医的不足之处。
没有必要纠结,中还是西,传统还是现代等问题,医学的服务对象都是人,也尽量不要捧一踩一,产生不必要的争论。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欢迎评论区留言,如有其他中医相关疑问,也可移步主页浏览或者私信咨询,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4-21 02:37 , Processed in 0.7709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