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楚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8|回复: 1

抓紧时间准备,冲击波即将到来!汇总内科儿科公卫康复医师 ...

[复制链接]

4

主题

8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
发表于 2022-12-6 08: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作者:医师徐继来,笔名Akito、三鱼学长;医师Myat、公卫医师李丽;博士王舒;
编辑排版:康复科研博士团


疫情冲击波即将到来
随着广州等地区的公告,疫情发展将正式进入加速期,奥密克戎进展之快可谓一触即发。
(如对疫情分析不感兴趣者,可直接跳到带三部分,按照清单进行药品等的准备即可,并且收藏第四部分以应对可能的感染)
在东京第七波大流行中,我本人直接面诊或者远程协助了数十位感染新冠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临床也常有接触新冠患者,对新冠的日本临床指南非常熟悉。
作为普通大众,我希望科学合理放开,作为医生,我对之后的疫情爆发和潜在的医疗挤兑充满担忧。
同时很荣幸邀请到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师Myat博士和李丽博士,王舒博士,并结合其他儿科及老年科等医师建议,结合大量病例和各国文献报道。我们将围绕常规病程和大家的焦虑点,来聊聊大家可以怎么做,以及对情况的研判,协助大家建立一个合理心理预期,这里只讲科学和临床证据。
首先:我们本轮疫情已经超过了本年度上海最高峰时,并且由于各地防控政策的放松,清零早已不再可能,现有确诊将进一步快速抬升甚至有可能出现爆发。








对那些对“开放”充满美丽想象的人说一句:
我们虽然争取了近三年时间,但由于我们将大量物力财力投入到核酸与方舱,片面的恐怖渲染,疫苗与药物效力、接种率相对不足,且并未抓紧补足薄弱的重症医疗资源,以致于大家可能要面对的现实会冰冷很多。我们或将重复经历国外过去三年所经历的状况。


情况可能有多么严重

盲目自信的危险性绝不亚于极端的恐惧。最大的一种幻想是觉得中国的奥密克戎疫情会和当下国外奥密克戎疫情同步。
1.免疫基础
这种防疫政策放开后的幻想忽略了当下国内外巨大的人群免疫基础差距。美国等地如今奥密克戎疫情的相对稳定,是由于大量疫苗接种加上一年来多次过往奥密克戎自然感染带来的极高免疫基础。而对于我国这一免疫洼地而言,放开后患者会爆发式增长。是极高的免疫基础限制了如今奥密克戎在新加坡等地的影响,参考国外情况时不能把当地的人群免疫背景略过!
从新加坡香港这种城市级别,到台湾省级疆域,再到美国同样为幅员辽阔的国家,第一次奥密克戎暴发都是造成两三个月20%左右人口感染,我国将也不能免俗,届时可能将有一亿以上人口感染。
以下是香港地区和新加坡本轮疫情病死率数据




从香港数据来看,接种两针灭活的老年人感染新冠后的病死率也高于两针mRNA疫苗,如80岁以上灭活疫苗接种两针后死亡率为为4.17%,接种两针mRNA疫苗为2.06%,灭活疫苗接种两针与mrna疫苗接种两针后死亡率在70-79岁组分别为0.70%与0.41%。
2.说完免疫基础再谈医疗挤兑
根据日本呼吸内科医生仓原优公开发表的文章,以日本第八波新冠疫情中北海道情况为例,用这张图为大家解释什么是“医疗挤兑”、为什么新冠疫情会造成挤兑。


除了疫情本身的高速传播以外,那么我国为什么会出现医疗挤兑,有以下四大原因:
第一:疫苗防护效力一般,且接种率不高
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疫苗接种率低于英美国家。新冠高风险感染者主要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而疫苗接种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抵抗能力。比如,在今年春季香港大流行中,80岁以上死亡的6449宗病例中,打完第三针加强针的仅占其中31例,而未打针或仅打一针高达5834例,也就是说没有完成基础免疫的群体死亡率是打过加强针的188倍,可见防死亡的关键是推广疫苗。
针对这一问题:大家应当最大程度配合提高疫苗接种率。可适当把之前用在核酸的精力转到疫苗上来,实现注射型、吸入型等多形式疫苗和灭活型、mRNA型等多种类疫苗的充分可及,并做好实现新冠病毒定期免疫接种的准备。

第二:抗病毒药物储备和研发、引进不充分
中国食药监局已批准阿兹夫定等药物,相比较FDA批准和世卫组织建议的辉瑞口服抗病毒药物(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片组合)证据稍显乏力,急需后续药效、安全性等重要数据,
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应当抓紧国产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更多的临床数据,另一方面,根据世卫组织等的建议,积极进口高效疫苗与药物不失为一个缓解重症的重要手段。

第三:自媒体片面宣传和信息筛使民众恐惧,轻症可能大量涌向医院
类似中国大城市主要靠几家大型医院就诊的方式,看病需求会远超医院容纳能力,只需要几天爆发就能让当地医疗瘫痪,轻症患者也认为自己需要医疗救助,涌向发热门诊,关系户也将占用相当资源,使本就不足的床位进一步捉襟见肘。
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媒体的充分科普宣传将民众对新冠的恐慌情绪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信息需要公开透明,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科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疫苗接种的重要性、Omicron新冠病毒肺炎在不同人群中的预后数据、患病后的就诊选择(什么样的病人居家即可?)、患病后的治疗手段等。(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科普的目标和动力)

第四:国内床位少 医护力量不足







世界银行统计每千人床位数、医师数、护士数 ,我国均处于较低位置

充足的医疗药物资源也是减少病人死亡的关键,上海疫情表明,只要是医疗资源跟得上,60%以上的的危重症患者都可以被救治过来。疫情第一阶段,西方国家之所以产生惊人的超额死亡,就是因为当时的病毒重症率高,医疗资源无力应对,比如德国的ICU床位有2.85万,而需求量是4.5万,而奥密克戎大流行时期,日韩的死亡率仅为美国九分之一左右,也是因为医疗资源可以勉强应付危重症患者需求,因此避免了相当部分超额死亡。
同时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大量感染也是西方国家医疗挤兑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将三个级别的医疗机构全部调动起来,并做好应对陡增病例的充分准备。这又印证了科学宣传的重要性,不再赘述。但即使人民的恐慌心理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各位同道仍然要做好工作节奏被打乱和工作强度大幅增加的准备,特别是心理准备,注意加强自身监测与防护。
我们应该怎么做
目前能做的只有提前储备充足必需生活用品与药物及医疗器械,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各类人群所需准备的物品参考。
首先过冬蔬菜水果、米面主食、日常用品等适当购买,后续菜市场采购风险将大幅提升,减少暴露,推荐室外活动,避开人群,减少呆在密闭室内尤其是公共场所的时间和次数。
其次是药品和医疗耗材、器材,我们也是综合了日本经验和各科医师的看法,给大家如下医药品储备建议,大家适当购买,很多也是大家日常药箱当中需要储备的,不要过度囤货,理性购买。在危机来临时,也希望患者朋友互帮互助,共享药品,共渡难关。
以下部分分别为:第一张图:大众家中常备药,在此基础上,有老年人和儿童的分别需要额外准备图二和图三内药品物品,如有疑问及药物使用上的问题需要咨询医师及药师。






感染后的应对
奥密克戎真实情况:感染症状和流感差不多,但是如出现下图右侧重症信号则需要寻求医生和护士的建议,并且注意监测。




感染后40%左右无症状;此外大多数轻型普通型病程如下(未必适用于所有人,仅作参考):
(一)感染后早期:
其余大多数病程如下:
1)中高热:
轻症状: 38.5度左右(高的有极个别达到40度者,高热时应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饮用冰水,冷敷,冷水擦拭等配合退热药,顶过这一下即可),(未必全部)其特点早上一般不发烧,下午三点以后会发烧,用退烧药能降下去,但会反复回来. 持续2-3天。此阶段可以观察一下血氧,这是你患病期间唯一需要注意一点的事情,本阶段没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和血氧下降,基本你就排除中重症了,其余阶段注意吃、睡、喝即可。
发烧感到紧张很正常,担心自己为重症,甚至因为过度恐惧产生了躯体症状心跳加速,手脚发麻,呼吸急促(此时实际上是焦虑症状的躯体化,或者喘气太快造成呼吸性碱中毒,缓一会就好了),甚至去医院急诊,其实大可不必,我及同事接诊治疗的留学生患者中没有一个死亡,住院都不需要。
2)鼻塞:
鼻塞或流鼻水比较严重(奥密克戎特点) ,一般鼻塞的药都可以解决,没有多大痛苦,不用药也可。
(二)感染中期:
1)低热:
三天以后烧过去,变成低烧(37.5度),持续2-4天。
2)咽痛:
喉咙疼,部分患者非常痛(咽口水都很困难),持续2-4天。
3)咳嗽:
发病后3-5天开始,持续4-5天,一般不需用药,可用蜂蜜,影响睡眠时选用镇咳药,如右美沙芬。
(三)后遗症期:新冠后综合征确实存在,也可能会影响少部分患者。但我们不必夸大其影响,想象成终身的后遗症,绝大部分患者随时间都会有好转。
总结:大约40%的感染者是完全没有症状的,剩下的感染者中有部分会出现以上情况。大家可以根据有无相关症状对个人情况作出初步判断,及时关注自身身体健康表现,即使感染病程也较短,大家正处于身体素质与免疫力最佳的时期,应相信自己的抵抗力,避免过分焦虑。
感染后的港府指南送给大家:






本文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
发表于 2025-2-28 18: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OMG!介是啥东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4-21 02:11 , Processed in 1.13048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