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楚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8|回复: 0

与“食”俱进 | 中国药膳发展史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3-4-14 10: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建国以来,有关药膳、食疗专著的出版面世,种类已达50余种以上,尤其近十余年来,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下,药膳这种寓治养于食的天然食品,倍受青睐,药膳餐馆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各种搞高性和普及性药膳书籍不断付梓,专门的药膳机构成立,药膳已开始由中国走向世界,药膳正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药膳的起源——远古时期
中医药膳源于远古时期“药食同源”,或“医食同源”的认识,这一时期应在殷商之前。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则表明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在有意识、有目的的寻求可食与治病的原料。


《淮南子》描写了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懂得百草的基本性能及毒性,为后世本草学打下基础。同时也是“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
药膳的理论奠基——先秦时期
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药膳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概貌。做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不仅创立了中医基础理论,同时开开创了药膳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中医药膳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首先,在帝王宫廷重设置了“食医”的官职,《周礼·天官》明确规定食医的职责是调配帝王的“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即运用具有治疗预防作用的膳食为帝王调摄健康。说明药与食结合是当时治病养生的重要流派。
药膳的发展——汉代至清代
从汉唐直至明清,药膳处于不间断而又缓慢的发展期。中医药学在汉代得到了较大发展,汉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临床运用中药方剂辩证治疗疾病的典范,是疾病的治疗由药食结合变为中药方剂为主,但药膳始终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中药内容在缓慢发展。


《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其中很多方剂的使用仍然是药食相配,也可称为药膳。如白虎汤用粳米,百合鸡子黄汤用鸡蛋,黄芪建中汤用饴糖,猪膏发煎,瓜蒌薤白白酒汤等,都是药食同用的范例。
明代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不仅在药学方面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在药膳学方面作了集历代大成的工作。在谷、菜、果实、介、禽各部收集了大量药膳物品,在其他部类中也记载了大量药物的食治功能,几乎集历代药膳的各种成就,称为药膳食品大全,为药膳的发展运用提供了极为广博的资料。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4-6 06:45 , Processed in 0.7503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