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楚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9|回复: 2

讲食疗养生就一定会想到药膳,因为自古就有药食同源!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9-20 09: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膳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烈女传》,中医药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历代有关饮食疗法多以“食养”、“食治”、“食疗”的名称出现。食疗是指以膳食作为手段治疗疾病,而药膳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即是食疗。但食疗中食的概念远比药膳广泛,它包含了药膳在内的所有饮食,因此食疗不必一定是药膳,但药膳必定具备食疗功效。

最早人类在“茹毛饮血”的时期,在生存摄取食物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某些食物在果腹增强体力的同时,也能对身体上的一些病患起到缓解作用。之后这种偶然渐渐的演变为主动寻求,这种“寻求”的本能和经验的积累,就成为了药膳食疗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则表明远古时代人们已经在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求“可食”与“治病”的原料了。《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知避就,就是懂得百草的基本性能及有毒无毒,这为后世本草学的形成打下基础;同时,也是“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为后世药膳食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追溯早期的药膳,自然离不开酒的酿造。酒,既是饮料,也是治病的药品。酒起源于上古禹的时代,《战国策》谓:“帝女令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素问·汤液醪醴论》也说“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禹尝之而美,是指饮料而言,《内经》所言则是作药物用,谓这种液醪醴,“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治病工”的医作为职业出现时最早的依托就是酒,故《说文解字》说:“酒,所以治病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古代的医(醫)字就是从殹从酉。可以说,从酒的发明到使用,自开始就是医与食的混合体。从原始人类的“茹毛饮血”、酒的发明以及已有的文献记载看,药食一家、药食同源的概念早已经形成。

2012年国家卫健委公示了86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沙棘、芡实、花椒、红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黑枣、酸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葚、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药食虽同源,但却不等于以食代药。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一项比喻可以说明“食养”与“食治”的不同。基于不太确切的研究报告,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正因如此,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如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药膳则是一种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将药物与食物进行合理配伍制作加工而成的特殊膳食。他不仅能满足人们正常的饮食需求同时又能调理人体的生理机能,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

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药膳已经形成了其基本理论概貌。《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它不仅创立了中医基础理论,同时也开创了药膳的理论体系。《内经》论证了五脏与五味的相关。



《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这里是以饮食为主而言。食物也如药物一样,具有辛、酸、甘、苦、咸5种味,它们与五脏有着相应的关系。这种相关,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详细的记载:“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味酸……其畜鸡,其谷麦。”类似的论述为:南方通于心,藏精于心,其味苦,其畜羊,其谷黍;中央通于脾,藏精于脾,其味甘,其畜牛,其谷稷;西方通于肺,其味辛,其畜马,其谷稻;北方通于肾,其味咸,其畜彘,其谷豆。

五谷与五畜均有其性味特点,分别与五脏功能相关,这在《素问·五脏生成篇》描述得很清楚,称为“五味之所合“——“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相应性味的畜谷对脏腑具有促进和维护作用,此为药膳运用的基础理论。

药膳食谱:益智健脑桂圆莲子粥
【来源】《食疗与治病》
【组成】桂圆肉15-30g,莲子肉15-30g,红枣5g,糯米30-60g,白糖适量。
【制法与用法】桂圆肉略冲洗,莲子去皮心,大枣去核,与糯米同煮,烧开后,改用文火熬至粥成。食时加糖适量,宜早餐食用。
【功效与应用】养心安神,健脾和中。适用于心脾两虚所致的贫血体弱,心悸怔忡,健忘,少气面黄肌瘦,大便溏软等。
【方解】本方所主,为心血、脾气不足所致的体质羸弱,神思虚怯诸证,治宜心脾两补,养血益气。方中桂圆,又称龙眼,性味甘温,有补心养血,生津润燥之功,可用于久病体虚,老年或产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虚弱者,《本草纲目》中云:“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平和也”,《随息居饮食谱》则称:“龙眼,滋营充液,果中神品,老弱宜之。”辅以莲子补心强志,大枣甘温补脾、益气生血,再合橘米同煮为粥,剩心牌两补,气血双益,是体质虚弱、智力衰减考的辅助食疗之品。
【使用注意】本膳偏于甜腻,痰湿内阻,气滞不化,症见腹胀食少者不宜

◎免责声明: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参考文献:《中医药膳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5-1-29 23: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5-3-1 20: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4-6 06:35 , Processed in 0.93890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