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楚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1|回复: 1

浅谈药膳与养生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9-20 10: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浅谈药膳与养生....................................3
前言.....................................................3
1药膳养生的发展史........................................3
2 药膳的特点..............................................5
3 药膳的分类..............................................6
4药膳的应用原则..........................................8
4.1平衡阴阳............................................8
4.2调理脏腑............................................8
4.3扶正祛邪............................................8
4.4三因制宜............................................8
4.5勿犯禁忌............................................9
5药膳配伍的选料方法......................................9
6药膳制作方法............................................9
7药膳的养生之术..........................................10
8药膳的功效..............................................12
9药膳的作用..............................................12
10药膳的特征和注意事项...................................13
12对症药膳配方...........................................13
13总结...................................................15
参考文献..................................................15
浅谈药膳与养生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身体健康倍加关注,因此传统药膳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药膳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将药与食品按照其药理功效配伍,再采用烹饪方法制作的具有调理、健康防病之功效。药膳对于人体的健康和谐确实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要使用药膳来调养自己的身体,同时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关键词:药膳、药膳的特点、药膳的分类、食疗养生。
前言
药膳是在总结祖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深入研究和发展,更加适合中医药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更具有多样性的理论化、科学性的发展方向。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药物与食物搭配组方来制成药膳,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一套药膳理论的体系,遵循药物性味,注重“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提倡辨证用膳,因人用膳,因季用膳。
药物与食物的结合,除具有治疗特点,还具有食品美味的特点,还注重色、香、味、效、形和营养价值。因此一个原料品质好的药膳,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药膳养生的发展史
我国药膳至少千年之久,据《周礼》 记载,周朝时有“食医”主要负责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与分量。《黄帝内经》的“凡欲诊病, 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在药膳上有365种配料,其中大枣、人参、枸杞子、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和生姜葱白为原料,均作药膳。比如《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方论》。包括晋代葛洪《肘 后备急方》、北魏崔洁《食经》等。明代《本草纲目》,还有朱棣《救荒本草》、徐春甫《古今医统》、卢和《食物本草》、宁原《食鉴本草》、贾铭《饮食须知》和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等,至今皆有实用价值。
上古时期
上古时期人们由吃生食到吃熟食,是药膳从萌芽到雏形一个重要阶段。后来人类开始用火烧煮食物,有了烹调技术,这对后期药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人们食用熟食时起,减少了胃肠病,获得了食物中的营养促进了消化和吸收。
周代,为了保护宫廷官僚的健康,调制了适宜的饮食,建立了食医和食官,将药膳对调理养生起到很好的作用。
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药膳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药、食也逐渐分明,如《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五十二病方》是用大量的食物做药膳,给人调治的。如乳、蜜、盐、猪脂等等。书中也记载了50多种疾病,其中半数以上的疾病是通过药膳调理而治愈的。《伤寒杂病论》也采用药膳疗法,如“猪肤汤”、“当归姜肉汤”等。华佗以蒜泥、醋治蛔虫吐。秦汉时,也有关于药膳的营养方面的叙述,虽然有不恰当之处,但对药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与唐朝时期
西晋末年,药膳也有了新发展。曾有《食经》一书,系统地阐述了食疗的功效。
唐初,孙思邈《千金方》中有食治专篇,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来叙述,是现存最早的药膳专篇。《千金冀方》中说:“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急者,可谓良工,长年饵生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大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
唐显庆时,孟浩所著的《食本草》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第一部唐代药膳饮食专著。南唐,陈士良的中医著作《食性本草》中,也就有关于五时食疗的医方和五时的饮食调养之术的详细记载。王焘的《外台秘要》中记载,有很多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有效办法。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将食用药品食物分为八类,其中三种(果、菜和米)为用于药膳的一类。
宋元时期
宋朝,药膳治病已经很普遍了。皇家大著《太平圣惠方》,共有28种食疗法。《圣济总录》的专著有30篇,叙述了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陈达叟的《本心斋蔬菜谱》中载有二十种蔬菜,林洪的《山家清供》中有102种食物,其中包括肉质、菜类、粥、餐点、茶点、饮料等,不仅治病还能增加食欲。陈直的《养老奉新书》中有162种食疗方法,对老年人的养生有较大贡献。
元代,太医忽必烈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是第一本元代营养医学专著,书中所提及记载的均可作为中医保健食品,还详细记录了元代西域或其他少数民族中医食疗的大量营养方法。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许多药膳食物也都是经由微生物体的变化而加工制成的,如酥、奶腐等,大大幅度增加了中国药膳食物品种的丰富。同代汪颖《食本草》、宁源《食鉴本草》、锤惺《饮食谱》、周履清《茹草编》等,都对其研究进行了重大贡献。鲍山亲自品尝过许多黄山各种特色野菜,著有四卷的《野菜博录》,吴有性的医学著作《瘟疫论》中也记载有关于野菜食疗疾病精髓的详细论述。
到了清代,药膳类著作越来越多,受到人类医界的普遍重视。如沈李龙所编的《食物本草会纂》共12卷,有附图。袁子才的《随园食单》,注意烹饪技术张英的著作是《饮食十二合论》。章杏去书《调疾饮食辩录》,共载340多种食物,论述性味、主治和烹制等问题。费伯雄的《费氏食养》三部,即《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和《食养疗法》,尤以费氏首先提出的“食养疗法”。黄羲辑的《粥谱》有二百多种药粥,成为现存第一部药粥专著。赵学敏的著作《串雅内编》和《本草纲目拾遗》也有不少关于食疗的记录。
总之,在上古时期与医药同步萌芽并发生,至商周逐渐形成雏型,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复经周,秦汉晋逐步充实,至唐集其成。宋、元、明、清等代都有发展,更臻完美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养理论,人类长期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保健、治病等方面的经验。食疗和药疗都是常用的、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因为其疗效比其它的疗效要早。后来经验增加,药物逐步分化。
药膳的特点
药膳是药物与食物按照中医学理论进行配伍,经过科学的烹饪,制成具有功效作用的美味佳肴。注重辩证施膳—就是要因人而异,根据食者的症状来调配药膳;因时施膳—就是根据不同的季节给人配上不同的药膳,滋生了四季养生。
春季,天气从寒冷到转暖,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野外繁殖再生能力逐渐增加,容易直接侵害我们人体,致病。早春时,除多吃谷类和水产品外,应以多吃高热量食物为主,还要适量选用新鲜黄豆、芝麻、花生和新鲜核桃等各类营养食物,及时身体补充各种能量元素。
夏季,在我们保证适当食用绿色药膳时认为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元素和碘是维生素的主要营养成分,还认为应该适量地适当补充一些维他命C和E,以利于保护血红细胞膜皮肤不受自由基污染损伤,同时还能保持血红蛋白细胞完整的组织结构,促进了血红蛋白细胞和微生物质的合成,使人体皮肤仍始终保持光滑和红润的健康状态。
秋季,应选择滋养滋燥、补中补气之食,进补时应选择“补而不峻”,“防燥不腻之物”。
冬季,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以敛阴为主要原则。要特别注意选择进补食物和选用药品时,应温不散,热而湿润无燥。如多吃牛肉、羊肉、狗肉、桂圆、红枣、核桃肉、鹿茸和羊胎盘等。
药膳的分类
药膳的分类方法很多,古代有关药膳的文献中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食医心鉴》根据疾病分15类,《太平圣惠方·食治类》按病分28类,《遵生八笺》根据药膳加工工艺分10余类,《饮食辨录》按膳食原料属性分类等,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
1、补阳药膳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日与日”。阳气就是天上的太阳,它为人类提供了热量和动力。明代医学名师张介宾也说:“天之大宝,只有一丸红日;人之宝物,只有一息真阳”。足见阳气对人的身体有多大意义。《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人之阳气“失其所,折寿而不彰”。如果阳气虚损,就会引起体力衰弱,外感诸邪侵害人体,很容易发病。如果阳气没有,体内就失去新陈代谢活力,因此补阳药膳非常适合不足的阳气人食用。所谓阳气不足,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火力不足”,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疼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小便长等症状,通常称之为“阳虚”。
补阳药膳配料有:鹿茸、附子、肉桂、杜仲、枸杞、猪腰子、狗鞭、鹿鞭、狗肉、羊肉等,药膳方有鹿鞭壮阳汤、壮阳狗肉汤。
2、补阴药膳
素养学问调理生气阴阳通天道理论学说中的“阴者,藏精而起也”,指的阴就是养气蓄精、守内在;《灵枢决气》理论中的“谷入气满,泽注于骨,骨属曲伸,泄泽补脑髓,润泽皮肤”是谓液。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内经》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痹论》的“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阴气就像一种阳气,生命力的活力也在其中逐渐潜藏;素来学问五常中文政大夫所论的“阴精奉其人寿”,阴精之中充满了人体生命的阳气力量就强,不易衰老。素食学问就是调和了经论的“阴虚生内热”一个名词。久病者或伤阴、汗多或吐、下、血疲劳过度,或伴有先天性气血不足,均可能为肝阳肾阴虚不足所致。症状: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干心烦咽燥、眩晕、睡眠不足、盗汗、便秘、小便赤黄等。肝阴虚则两目干涩、肋胁灼疼;心阴虚则心悸忡、失眠多梦;脾阴虚则心热、咽干渴;肺阴虚干咳无痰、声音嘶哑;肾阴虚时腰膝痛、经闭时遗精。
补阴药膳配料有:生地、沙参、麦冬、枸杞、龟板、鳖甲、龟肉、海参、鸭肉等,药膳方有清蒸人参元鱼、生地黄鸡等。
3、补气药膳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灵枢·本神》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气是组成人生命的最基本因素,也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最基本因素。《灵枢玉版》中的“人之受气者,谷也”,《灵枢决气》的“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为谓气”。人体的气虚表现在全身或一种脏腑功能衰退的程度。气虚是由于饮食不调、营养缺乏等原因引起的;另一个原因是久病虚、劳累过多,年老弱等。临床表现:神疲乏力,头晕眼眩,腹胀满腹闷气短,咳喘不力,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气虚体弱是细菌致病的主要传染原因之一。素斋顾问中医评论寒热病证证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本神》肝虚脾气虚则恐,脾气虚则怒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心,气虚则悲、肺虚脾气虚则头耳鼻塞不利,少便无气,肾虚脾气虚则易昏厥。药膳是最好的补气方法。《灵枢·五味》“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这里的气衰,气少了,都是虚症状,只是不同程度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气虚者应经常吃补气的食物和药膳。
补气血的食品主要配料:食用人参、黄耆、怀山药、莲子、大枣、茯苓等的副食品,小麦、鸡内金、动物类的内脏和其他禽畜的瘦肉等,药膳方:黄耆蒸鸡,人参汤炖猪肚等。
4、补血药膳
血是人体最宝贵的液体,《素问调经论》的“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灵枢决气》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是指脾胃,即血液中的这种物质,来自中焦摄纳水、精气的食物。血液中的脏腑,外渗皮毛筋骨,维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因此,《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取”。血虚是指血虚,表现为全身衰弱的症状。引起血虚的原因很多,如先天赋不足,后天缺乏营养,脾胃衰弱,生化源不足,各种慢性出血。血虚以心肾病为主,临床表现有面白萎黄、唇色淡白、指甲苍白、头晕眼眩、四肢麻木、心悸忡、忘眠失睡、女性月经量较少或闭经。
补血药膳配料有:当归、地黄、首乌、龙眼肉、枸杞、红枣、阿胶、各种动物肉、肝脏等, 药膳方:枸杞田七鸡、阿胶羊肝等。
药膳的应用原则
药膳含有传统的中药成分和功效,因而有调理性治疗作用。这种食疗类食品,须有较明确的适应症方能食用,这与药物治疗有类似之处。
1平衡阴阳
阴阳在人体常态下是平衡状态,当人体发生衰退时身体不平衡,出就会出现不同症状的病症。调治时须根据阴阳衰退的情况,选择对症药膳来食用恢复身体阴阳平衡。
2调理脏腑
每一个脏器都代表着身体的每一个功能系统,如胆、眼和肝等都属于肝系统。临床上多种疾病均属脏功能紊乱,五脏相互约束,互相影响。
3扶正祛邪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病的主要原因是邪侵伤正气,扰乱人体血阴阳平衡,治疗目的是祛病邪气,扶助正气。
4三因制宜
“三因”的制宜指“人因时,地因”。因男女老幼体质不同,对抵抗邪气、病后复生也有所差异。季节、气候发生了变化,人体的气血也发生了变化,对病邪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南北地理气候,也会影响人体的气血。由于存在此种变化,对不同疾病的患者,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药膳调治。
5勿犯禁忌
用药膳调理体质时须注意药物和食物的配伍禁忌。有些药物与食物不能配伍食用,如 “十八反”“十九畏”。还有特殊期间的禁忌,如妇女妊娠期,胎儿生长发育期,须禁用性味峻猛、有毒性的药膳,如:大戟、巴豆。破血逐瘀类药膳也不能食用,如:水蛭、莪术,防止伤胎动胎,还要注意忌口。还有高血压患者禁忌辛辣,糖尿病患者禁忌含糖食品,体质过敏患者禁忌水产品。
药膳配伍的选料方法
药膳作为膳食,具有功效和对疾病防治的作用,因此配伍须根据中医药理选择药物与食物搭配进行组方。
食物的种类很多,性味很广泛,需要有针对的选择,阴虚体质吃甲鱼,猪肉和海产品,阳虚体质吃狗肉、羊肉、蔬菜是人们经常吃的。
药物的选用,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
单行:用一味药物时没有配伍关系,如参汤、参须茶。
相须:用相似性味的食物或药物配伍时,要有相互关联增强功效的作用。如怀山药炖母鸡,能增强滋补;附片炖狗肉,能增强壮阳。
相使:药物与食物搭配,须根据其作用区分主次,如竹叶石膏粥防治中暑,石膏为主清热,竹叶为辅清心,粳米有养阴的作用。
相畏杀:药物不同于食品的性味,要用药来减轻食品的副作用,或寒热。比如把蟹放入煮姜中,生姜可以减轻蟹的寒气。
药膳制作方法
药膳的品种很多,根据不同做法制成不同的药膳食品,以适应人群变换口味。有热食、凉食、饮料、面点和药酒。
1热食类药膳的制作方法
热食药膳是最常见的方法,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热食是他们膳食的主要食用习惯。热食的制作方法主要有炒、蒸、煮、炖、熬。
2凉食类药膳的制作方法
凉食药膳是将药膳原料经过熟化冷凉处理,或直接使用原料清洗干净,经加工后冷藏的食品。有拌、炝、腌、卤、蒸、冻。还有很多凉食需要进行加工后再制作,卤、蒸、煮为常用先加工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动物类肉、脏器的药膳原料,如凉菜卤猪心、筒子鸡等食物原料,需先卤熟、蒸熟再做成凉菜。
3药粥的制作方法
药粥是药物与粳米或大米或谷类食物放在一起熬煮而成,具有做法简单服用方便,便于消化吸收的特点。药粥被人类称为有益身体调理的最佳膳食,熬煮药粥需要根据药物与米谷不同特性、生产环境来进行制作,做法有:将中药饮片与粳米或谷类一起洗净熬煮、将中药研末与粳米或谷类一起熬煮、或根据需要将药物洗净熬煮提汁与粳米或谷类一起再煮、或将药物经过熬煮提前做成汤汁与粳米或谷类一起再煮。
4药膳饮料的制作方法
液体药膳有药酒、饮料、药茶等。以药物与食物搭配为原料,再加入水或酒经过深加工做成饮料或药酒,具有保健和辅助调理作用。
5药膳面点的制作方法
一种是将药物洗净烘干或晾干,研成粉末,加入面粉中制成食品,这类食品可作主食,也可作点心类的零食。还有一种是将药物熬煮提取药汁与面粉拌匀,再按常规的面点做法加工而成。主要做法有放药、拌面、揉面、包馅、放屉里蒸煮等流程,大致品种有:包子、绞子、糕点等。
药膳的养生之术
养生,顾名思义为养护生命。如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我们要通过使用各种方法来保养身体得到健康长寿,享受美好的生活。
古人云:善于修养者,上养聪明神智,中养仪容神态,下养养筋骨。养生方法应以和气、阴阳补肾调精为养生原则,应用四时、食养等养生方法,达到和气调补阴阳颐养延长人命的养生目标。
人生中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人生中最珍贵的就是健康,人生中最珍贵的就是养生!人为何要养生?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年轻人:养生就是老人的事,年轻的时候不必考虑健康。身体比较健康的人会说:那是身体欠佳者应该考虑的,错了!如今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食物化学污染,电器辐射污染,节奏快压力大,平时生活中也不注重保养,关心饮食健康,以至早早将身体透支,加上生活习惯欠佳,不按时定点吃饭,看起来无病但却没有。不等于健康,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人们平时要注重身体的养生和保健。适当锻炼身体,按时不熬夜,定量定食,持之以恒地下去,时间一长自然健康的人就会伴随着你,疾病也会远离您,生活也就会幸福起来。
中国古代西方医学界对进入食物是否进行中医辨别,是靠自己的相貌五官及各种身体素质进行各种尝试,如用人的眼睛仔细观察进入食物内部外貌及各种色泽,用人的舌头仔细试食进入食物的各种气味,用鼻子能嗅觉到进入食物口腔中的各种气味,来仔细体验一个人的生理反应,这种传统中医识别方法始终在中国继续。下面我们讲讲一说这些食品对人体养生的五大作用。寒凉清热食物菊花,具有散寒清热泻火利湿解毒之类的功效,夏季炎热可选一杯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汁和适量荷叶粥,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热温品种食物,因为具有温中滋补祛寒之气的功效,可选用黑高粱、南瓜、姜、葱,蒜、洋葱等高温品种食物进行祛寒滋阴助阳,键温健脾胃。
五行、五味、五色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
绿色属于五行的“木”,人体的肝也是“木”。绿色食品有助肝气的循环,新陈代谢,消除劳累和提高免疫能力。
绿色食物有:绿豆、毛豆、韭菜、芹菜、菠菜、小油菜、黄瓜、香瓜、青苹果、青枣、榴油果、海带等。
红色属于五行的“火”,人的整个心脏里总是烧着火。红色的枣在食物中还可以有效增强一个人的肝和心脏,提高人体细胞的活性。红色补血食品还具有补血预防风寒感冒、补血滋阴生血和阳养阴三效之一的功。红色的五种食物分别是:菠菜、胡萝卜、番茄、苹果、牛肉、羊肉、樱桃和苹果荔枝。
白色属于五行的“金”,人体的肺属是“金”。白色的食物对肺有一定的养肺作用。平时肥胖,肤色差的人,要多吃些白菜。
白色食物有:白萝卜、白菜、白花椰菜、白木耳、洋菇、甘蔗、鸡鸭鱼肉、龙眼等。
黄色属于五行,人体脾胃为“土”,属于五行。黄色食品能增加脾脏的运化,促进新陈代谢,须多食黄色。如:黄瓜、黄色、蔬菜、黄豆等。
黑色的水属于五行,人体的肝和肾脏肾就是“水”,而属于人体的肝和肾则不是属于“水”,黑色的鱼在食物中,还可以起到增强肝和肾的肾阳气,养颜美丽、抗癌防老等很多功效。
黑色的豆类食物主要有:荞麦、黑木耳、海带、草菇、海苔、黑豆、紫米和一种黑芝麻。
人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它是构成人体维持生活的重要因素,所以饮水显得更加重要。营养专家说,早晨喝一杯水对健康很有益。此外,喝水时要注意下列几点:
1、请注意,不要在我们吃饭时随意喝水,因为一些人们正常进食后以及喝水时被冲淡了的胃液,会严重影响我们肠胃的正常消化。可选择在餐前30分钟,或者也就是餐后吃了1小时之后不再喝的白开水。
2、一小时之内喝水不要超过1100毫升。
3、晚上22点之后不要喝水,可选择21点之前喝水。
4、喝水后不要再继续喝,口渴的人这时候也要标明自己已经处于轻微局部脱水的最佳状态。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饮水卫生习惯,学会经常喝水养阴。
酒味辛温,温能祛寒辛可散去,因此酒可疏通经脉,行气血,温阳风寒;疏肝解郁酒又是用谷物酿制的,所以可补肠胃。如饮酒过量,不仅对健康有害,甚至可引起酒精中毒,应养成正确的饮酒方法和习惯。必须做以下几个:
喝酒要量力,要知道自己的喝酒、吃食品,喝酒要心情舒适,不能醉到宿酒。睡前要喝牛奶、果汁,或者吃维他命,有效地防止宿醉。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养生的道理解作养生,其实并非如此。中医养生学称之为养生之道,其养生学称为「养生之术」。
其养生特点,就是在养生之道与养生术的基础上,强调“因人施养”,不强调统一。
药膳的功效:
药膳的功效主要有两类,一是调理身体,二是滋养对身体的有益。
以药膳的功效为依据,制作出各种食疗用品。从美容到滋养,药膳功效更为突出。多年来,我国各朝代都出现了美容养护的病例,皇宫内院女王妃也是如此。《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常食冬瓜的“美丽色彩令人悦泽”,还有“久服莲子耐老、皮肤细嫩”,奠定了医药美容的重要意义。从中医上讲,“有内必形之外”,肌肤可以体现内脏的功能状态,如果脏器功能正常,肌肤则可健康美丽;而如果脏腑功能不正常,肌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害。
药膳:调理身体,预防病情,康复健健,延年益寿等。
药膳的特征和注意事项
药膳主要有四大特征:
1、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2、“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在吃药时分析诊断患者身体情况,对症用药膳。
3、“防治兼宜,效果明显”。药膳可治病,也可防病,方法得当,效果显著。
4、“药食兼用,良药可口”。中医汤剂多味口苦,令人难以接受,可药膳不同,色香味俱全容易被人们接受。
    药膳虽然好吃,但要注意食用得当,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药膳配伍及药材制作。药物和人类食品本来就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中药的主要原料当中有不少也都是植物药品,也甚至有些是食物的。滋补时,要根据自己人体生理状态状况对症治疗选择滋补药膳。
例如虚证:有气、血虚,阳寒、阴寒等症状,可采取温补、清补和平补等方法。
药膳贵在天然。作为一种食疗食品,为了安全和健康,应选用无毒副作用的原料进行配伍。
药膳要注重五味调和,即酸、苦、甘、辛等味道,对人体有重要作用。
要做到“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以因应应时制宜而为之举例,“春夏养阳”,春季宜多多食阳阴温补物,以此滋养人体之阳气,抵抗冷寒风邪。“春在肝”,“酸入肝”,肝气分泌是否旺盛,会严重影响肝和脾胃肠的消化吸收代谢功能,因此可以减酸减辣增甜加甘养胃健脾气,调胃养脾胃。可食用的如大枣,蜂蜜等具有甘味。
对症药膳配方
药膳是药物与食物配伍加工烹饪技术的加工做成美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充饥,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
以下是些常见药膳配方也是美味的食品,适合长期食用。
1、虫草百合鸭肉汤
配料:冬虫夏草3克、百合25克、鸭肉100克。
制作方法:将鸭肉炖30分钟,然后加入冬虫夏草、百合再炖20分钟,调味后饮汤并食虫草和鸭肉。
疗效:健脾养胃,润肺肾。适应:脾胃衰弱,肺肾虚虚者,元气不足。
2、桂圆松子仁汤
配料:桂圆40克,松子仁20克,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桂圆去壳后洗净,松子仁洗净,两者同入锅中,加冷水适量,用中火烧开,改用温火煮10分钟,加白糖,再煮10秒钟关火即成食用。
疗效:食用桂圆肉桂汤可养血补肾健脾补气益胃,养血健脾安神,益心健脾补气;松子仁肉汤可补肾滋阴,熄风润肺;两者同时合用后还可同时起到食疗滋补和开胃的保健作用。
3、香菇粥
配料:小米50克、香菇50克。
制作方法:将小米和冷水一起放入砂锅中熬煮成粥,取出汤液,再与香菇同煮。
食用方法:每日服3次,须长期服用。
疗效:补益胃气。适用于气虚食少,有开胃助食作用。
4、荠菜粥
【配料】荠菜100克,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
(1)将大米洗净后放入水里泡30分钟;
(2)荠菜摘去残叶,洗净,切碎备用;
(3)将新鲜大米切粒加入烧热砂锅内加水浸泡,武火加水煮沸后将其捞出改用成文火继续煮成大米粥;
(4)将荠菜碎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疗效】清肝明目。
保健食品不一定就都能保健,国人在缺乏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养生为目的滥用保健食品,这样并不能达到保健效果,反而会破坏身体影响健康。因此只有合理使用药膳,以体为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
总结
根据中药学理论,药膳与食品经过搭配后,是调理人体的一种好方法。现代医疗机构应增加药膳治疗的应用范围,使病人得到临床治疗,必定会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对于弱体和亚健康的人,药膳可以调理治病、强身健体,也是很好的佳肴。作为一名从事药膳工作的人,更加注重社会需要,积极推广普及药膳调理疗法,更好地为全国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愿国人都重视健康养生,祝天下所有人都健康长寿!
参考文献:
谢梦洲、朱天民主编,中医药膳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⑵吉军编著,九种体质营养方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1月01日吴卓编著,药膳,食疗,保健系列,成都时代出版社
⑶《中国药膳食谱》潘朝曦
⑷《从头到脚中药养》吴圣贤
⑸《身在中医:走进中医的世界》李灿东
⑹《中医康复食疗药膳特色和展望》叶锦先 药膳食疗研究
⑺《中医食疗药膳的应用及发展前景》项平
⑻《中华传世养生药膳》武三思
⑼《胃病诊断与中医治疗图谱》姚保泰、郭之平、吕霞编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09
⑽《贝太厨房:四季养生餐》萨巴蒂娜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
⑾《中国保健营养》2012.07
⑿《医学纵横》王东升《药膳的起源与发展》
⒀《四宜小品》宜晴《御膳中的药膳》
⒁《饮食运动》唐大寒《何为药膳食疗》
⒂《陕西中医》2012.12 肖茜、王超、高琳、王刚《药膳在中医美容中的作用》
⒃《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2.37 任琳君 《中医四季药膳的特点及应用》
⒄《中国疗养医学》2012.07 徐莉、杨萍 《药膳在疗养保健中的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9-20 10: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楚方

GMT+8, 2025-4-6 06:36 , Processed in 0.2415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